万象城AWC

  • 首页
  • 集团概况
    公司简介
    领导团队
    公司架构
    企业名录
    发展历程
    荣誉展示
  • 党的建设
    组织架构
    党建快讯
    理论武装
    重要文件
  •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聚焦二十大
    权威时评
    先进典型
    先锋视听
    我为二十大建言
  • 党史学习教育
    理论学习
    党史故事
    党的会议
    党史知识
  • 资讯中心
    万象城AWC要闻
    图片资讯
    影像万象城AWC
    媒体聚焦
    辟谣专栏
  • 主要板块
    产业投资板块
    园区开发板块
    配套服务板块
  • 廉政建设
    向集团纪委举报
    媒体关注
    学习天地
  • 万象城AWC文化
    企业精神
    司标释义
    万象城AWC理念
  • 招标/租赁
    招投标采购
    资产租售信息
  • 人才招聘
    人才理念
    最新招聘
    应聘指南
  • 联系万象城AWC
    联系万象城AWC
  • 先进典型

    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坎子山上,好大一棵树——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登殿

    发布日期:2022-05-16浏览次数:

      刺叶栎,生长在高海拔山岭上的一种树,叶边有刺,材质坚硬可被制作为铠甲。它根扎贫瘠,四季常青,给大山带来蓬勃生机。

      在漫山刺叶栎的坎子山村,又见到了魏登殿。握手,他的手还是像刺叶栎那样扎人。这层让人印象深刻的老茧,是铸在老魏身上的勋章,随着岁月沉积得更加厚实。

      2018年,在一次采访中,偶遇魏登殿。他黝黑的皮肤、质朴的笑容、老树皮一样粗糙的手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了解到他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路的故事,备受感动,写下了《魏登殿:千锤万凿出深山》,在本报头版刊发。

      今年,魏登殿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67岁的他,作为村里的领路人,已在坎子山上奋斗了46年。这几年有哪些变化?是怎样深沉的力量,支撑着他像刺叶栎一样迎风击雨,不断前行?

      再上坎子山,再访魏登殿。

    “认准的事,再难也要干成”

      路好,比预计到得要早。从县城出发,3个小时到了坎子山。不过,一路数不清的弯,又让人晕车了。

      带着记者攀上村子高处,老魏脚步一如既往有力。循着指引向下看,白墙灰瓦的民居、漂亮的广场、干净的街道……这些是之前见过的;拓宽的挂壁公路、游客接待中心、万亩石林3A旅游景区……这些都是新的。坎子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变得更多姿多彩了。

      未经他人路,不知他人苦。如今的坎子山村,不复往日石旮旯。只有剥开岁月的褶皱,才能理解沧桑巨变。

      坎子山高。山挂云,云飘山,鄂西北边陲坎子山。坎子山三面与陕西接壤,属秦岭一脉,平均海拔1500米,和泰山差不多高度。

      坎子山难。过去出山,只有一条一尺宽的小道,稍不留神,便会跌下悬崖;去最近的集市,肩扛背驮,来回两头都是黑天。当地是喀斯特地貌,难存住水。几个泡麻的池子,人、畜并用。遇到干旱,只能爬山过岭去挑水。村里全是茅草房,吃饭时,茅草里的虫子经常掉到碗里。恶劣的条件,让一双双泪眼,被山风吹得干了又湿。

      为改善生存条件,从1975年起,从部队复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魏登殿,开始了战山之路。

      修山路。魏登殿背着火烧馍,辗转多天,到上级部门争取到了资金。他下山背炸药,自己当爆破手,不让别人有危险。带领群众修路,啥活艰苦他干啥。山路在奋斗中不断延长。

      建水窖。大量沙子没法从山下背,魏登殿就和村民用磨来研磨石子做沙子,磨了2万多斤石子,建起了上百个水窖。水窖蓄满水的那天,全村人敲锣打鼓、放鞭欢唱。

      盖房子。魏登殿和村民一起挑土、烧瓦、背瓦、抬檩子,每家每户的新房,都有老魏双手的温度。

      钢钎、肩挑、手刨;刮风、下雨、飘雪……风雨相伴,风雨无阻。多年抬石头、抡钢钎,老魏的手变得粗糙如砺石,也使坎子山旧貌换了新颜。

      太阳不急不躁地照着。入冬后,坎子山村的农活节奏慢了下来。走进村里,几位村民在自家二层的小楼前,正说着笑着剥玉米。驻足聊起来,老魏滚滚落下的汗珠、老的新的故事,都在他们心里闪闪发光。

      “这几年,进山的路由3米变成了6米宽的双车道,出入更方便了。自来水也通了,路灯也亮了,基本都是住小楼。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村民杨才华说。

      “要是没有魏书记,坎子山村可能就没有了。”村民龚少波感慨,当年,最困难的时候,全村500多人,有一半逃了出去。现在,出去的人都回来了!

      46年,与山斗,尝尽肩挑背磨之苦。内心可有波澜?

      “也有人说我傻,就是等着、不主动干,上级也可能会把路给修了、房给建了。”老魏说这话时,停顿了一会,目光变得深沉起来。他说:“咱是党员,就是要带头,怎么能晒着太阳等着送温暖。我认准的事,再难也要干成。”最朴实的语言,见证着一名共产党员最鲜艳的底色。

    “大家日子好了,我心里舒坦”

      这次到坎子山,我才知道,坎子山是在几十年前由两个村合并而成,那两个村之前分别叫金山村、银山村。

      “怎么叫了坎子山?”

      “太穷了,觉着‘担不起’,名不副实,就改名了!”在坎子山游客接待中心,售货员乐发珍经常跟游客讲起这个典故。

      但现在,坎子山却真变成了金山银山。

      可不是吗?在游客接待中心,坎子山的产品摆满了货架:坎子山玉米糁、坎子山粉条、坎子山加工牛羊肉……村里人均收入到了1.1万元。

      老魏做到了。

      上次采访时,他正推动“一种二养三加工四旅游五长效”的发展规划。短短几年,坎子山由种植到养殖,再到加工、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了“三级跳”。这对一个山村来说何其难!

      第一次是从产量低到能吃饱饭。

      坎子山,石多地少,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高山气候对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吃饱饭,老魏带领村民从乱石荒坡中整理出1500余亩新土地。在抬大石头时,由于用力过猛,他累得口吐鲜血。多年来他在自家地里不停试验,各种作物都是自己种植成功后才在全村推开,防止群众产生损失。在老魏的推动下,坎子山开展地膜覆盖种植,实现保土、保水、保温。如今,高山土豆、高山包菜和玉米等种植规模、产量迅速扩大。

      第二次是发展养殖。

      既“埋头种地”,也“抬头看天”。近年来,魏登殿将目光瞄准了当地特色品种——马头山羊、秦川黄牛。在他的推动下,村里通过为村民建标准栏圈,给补贴,使村里的牛羊养殖迅速发展起来。2020年,全村人均2头牛、6只羊,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第三次是建加工厂、搞旅游,抓长效。

      这两年,坎子山建起了粉条加工厂、玉米糁加工厂、牛羊肉加工厂,着力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开发万亩石林,把石窝窝变成“金窝窝”,也带动了产品销售;新建万亩华山松基地,为村民栽下了长期的“绿色银行”。

      “村民的东西,不愁销售了,价格还高。”承包村里玉米糁加工厂的村民夏俭根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一讲到老魏的帮助,他话语分外流畅。

      为了建厂子,老魏四处“化缘”争取资金;在生产的关键时候,真空包装机坏了,老魏帮忙从县城给借来机器;销售起步阶段,老魏多方联系医院、学校和超市……这个大山里的加工厂,去年生产销售了10万斤玉米糁,每斤5块钱,卖到了北京、武汉,有力促进了村民增收。

      多年来,在魏登殿的带领下,坎子山迈过了发展中的一道道坎。“头顶金银山,脚踏米粮川,洋芋堆成山”,成为坎子山村民对丰收景象的形象描绘。

      这喜悦的景象,让老魏的辛苦疲惫一扫而光。“一天天停不住脚,也累,也不累,累在身体上,看着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心里很舒坦。”魏登殿说。

      这名持续奋斗的共产党员,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的人。

    “想干成事,就得有牺牲、付出”

      采访半途,老魏有事要去县城。他不在,我决定去他家里看看。

      老魏的家在上面的山岭上——3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土瓦房。听到脚步,狗不停地叫,把在家院下面山坡干活的主人惊动了。老魏的爱人马胜英,摘掉草帽,扑打着一身土,脸上带汗,腼腆地跟记者打招呼。

      打开门,正当间安放着一张饭桌,摞着几袋玉米。卧室里,一张床,一个炉子,还有一台电视和两个柜子,这是全部的家当。坐在老魏家徒四壁的屋子里,我被震撼了。

      聊起老魏,马胜英长吁短叹——

      “老魏太忙了,回家来电话也不离嘴。家里活,很少管。我这身体也不行了,风湿、腰椎间盘突出、胆结石、腿疼……”马胜英艰难地挪动身子,试了两次才撩起裤脚,腿上两块青紫。“下雨了,我去后山背土豆,滑下了山坡摔的。”

      忙就罢了,还让人生气。马胜英说,很多年前,坎子山村到附近的陕西乡镇借电、架电。老魏卖了家里牛羊,凑了1000元交给村里。村里通电后,开销11万元。有村民怀疑魏登殿贪污。马胜英气不过,老魏也难过得落泪。最后,老魏向乡政府请求成立专班查账。查来查去,结果不存在任何问题。

      早年间,为方便村民购物,老魏办过代销店。别人开店都赚钱,可老魏却亏了。原来,村民困难拿不出钱,只好打欠条,有不少到最后也没给钱。一年下来,老魏攒了几百张欠条,亏了800多块钱。家中两个孩子读书要用钱,无奈他只能把代销店关了,去背了一段矿石挣钱养家。

      最让马胜英生气的还是修路。十几年前,村里给补助,村民基本都搬到了新居,老魏选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没有搬迁。这些年,他又说“年纪大了,孩子都在外地,不需要住楼房”,依旧住在老房里。门前的土路非常难走。村里修路,要求“户户通”。可老魏不让修自家门前的路。马胜英气不过,把老魏推出去不让进家门。老魏哄她,水泥不够了,自费修了一条连接村组的200多米小路,铺上一层薄薄的石子,供一家人出行。直到2018年,在相关领导的多次催促下,门前的路才修好。

      对这些,马胜英都习惯了。对老魏,她又气又疼。这些年,老魏都是白天忙完了,晚上点马灯或打手电去地里干活。2005年秋天,老魏白天在工地上忙,晚上借着月光下地,晕倒在黄豆地里,让她肝肠寸断。“他吃饭不规律,胃不好。我每天都是六点不到就给他做好早饭。不然,他可能一天忙得都吃不上。”

      这样的日子,魏登殿默默走过了46年。

      内心的力量为什么这样大?采访结束时,再三追问下,不善言辞的老魏脸涨得有些红,透露了一个秘密:他当年从部队复员,本来可以去供销社或粮管所工作。老支书找上门,希望年轻的他能带着村民向前走。“那一夜,我想了很久,最后留在了村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想干成事,就得有牺牲、付出。”

      山风吹过,刺叶栎哗哗作响,好像对他的坚韧和坚守拍手鼓掌。它们仿佛和老魏一样的秉性儿,棵棵高昂着头颅,眺望着无尽的远方。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