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7月19日,南方的暴雨尚无停歇的迹象,这场覆盖了我国南方64%的县(市)、持续一个多月的强降雨,引发广泛关注。
这其中,一些诸如“今年是180年周期的白元年,地球异常混乱会引发巨大的灾害”“‘退休专家’称太阳活动引发气候灾难”等科学谣言也趁机滋生。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预报台副台长、研究员宗位国在回应这些谣言时说,破除“科学谣言”还须靠科学知识。
击破气象谣言
在这些谣言中,包含有“国家气象局退休专家”“180年周期白元年”“地球引力场、磁场紊乱”“地质、气候巨大灾难”等关键词,看似专业又夺眼球,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论坛等引起大量转发。但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通报,给出相关结论的所谓专家——“国家气象局退休专家、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的地面指挥李俊英教授”,却是查无此人。
“万象城AWC很重视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万象城AWC单位无此职位,也无此人,不知道也不认识这个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谣言中提到的不少问题,从目前来看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比如,谣言中提及地球引力场和磁场紊乱的问题,气象部门最近监测到的情况却是非常平静的。杨军说,我国在轨的风云卫星对于太阳总辐射量、太阳活动、地球磁场等都有长期观测业务,目前未发现有任何异常。
据宗位国介绍,太阳活动有11年左右的长周期变化,也有短至几十分钟的爆发过程。学术界一般用太阳黑子相对数来说明太阳活动长期水平的高低,习惯上将1755年黑子数最少时开始的活动周,称作太阳的第1个活动周,目前太阳活动已经进入第24周太阳活动的末期。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预报结果表明:第25太阳周可能始于2020年1月前后,将于2031年6月前后结束,长度约11.5年,太阳活动总体活动水平与第24太阳周大致相当。
“也就是说,目前处于第24太阳活动周向第25太阳活动周过渡的阶段,太阳活动水平很低,太阳风的速度也处于较低水平。”宗位国说。
至于谣言里提到的“180年白元年,太阳、地球、木星、土星和银河面并到一条线”,在宗位国看来更是故弄玄虚。
他告诉记者,太阳、地球、木星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即出现“木星冲日”现象,其周期是1年多。“土星冲日”现象周期也是1年多,不需要180年那么久。此外,无论是“木星冲日”还是“土星冲日”,都是正常的天体运行现象。
极端天气的科学解释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太阳风等到底会不会影响地球天气气候?
宗位国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确实会对地球气候产生一定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在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太阳总辐射量会有一些变化。不过,从1978年卫星观测太阳总辐照度开始,在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中,太阳总辐射量变化仅约为0.1%-0.3%。另外,随太阳黑子数的变化也存在一个11年的周期。
“即便存在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变化与大气环流、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相比,远不能对地球大气的能量收支平衡产生决定性影响。”宗位国说。
杨军也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谣言所讲的问题和我国南方的强降水,以及今年的灾害有任何关系。
至于,近期南方持续强降雨究竟为何如此凶猛?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认为,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
在他看来,2019年秋季开始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副热带高压引导的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明显偏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输送也较强。
“此外,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爆发偏强。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明显偏多。”王永光说。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及2016年均为强厄尔尼诺次年。王永光认为,长江流域的强降水与厄尔尼诺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关注极端天气影响下的“双贫”地区
也因此,在气象专家看来,相比于一些太阳活动等因素,地球上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值得关注。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主任黄磊说,我国是遭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强降雨、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趋势愈加明显。
他给出一组数据:我国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近60年的暴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暴雨天数每10年增加3.9%。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自20世纪中叶以来已观测到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包括低温极端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极端高海平面事件增多以及部分地区强降水事件次数的增加;预计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黄磊说,更多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为影响已经增加了一些地区发生热浪的概率,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尺度的强降水增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还表明,如果不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全球范围内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将显著增加。到21世纪末,陆地区域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概率将是现在的5-10倍,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将有所增加。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由此关注到那些更为贫困的地方,他说:“很多贫困地区是‘双贫’的状态,一是本身经济贫困,另一个是气候条件贫瘠,要关注未来气候变化风险,警惕已脱贫地区‘因灾返贫’。”
在他看来,按照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气象灾害加剧,如果极端天气这种小概率事件增加,对这些本就对气候风险暴露度比较高、脆弱性比较强的地区,更容易形成灾害。
“如果它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再相对薄弱的话,冲击就可能比较大,甚至发生返贫问题。”朱定真说,虽然现在“因灾返贫”并不是最紧迫的,但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灾害发生概率的增加已经是科学界公认的,所以还是需要未雨绸缪。
他尤其希望贫困地区相关部门关注到这一点:在对自然灾害的防范上,人类需要进一步“加码”。(邱晨辉)来源: 中国青年报